北京重点功能区“元宇宙+城市”应用场景建设示范项目

北京建工集团于1953年经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成立,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国有建筑施工企业,1999年8月24日改制为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,2019年11月7日与北京政路桥集团合并重组,注册资本为727350万元。67年来,北京建工集团始终保持着中国建筑业的领先地位,并逐步发展成为一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企业集团,跻身全球250家最大国际工程承包商、中国500强企业、中国工程承包商10强企业。

北京建工集团的愿景是“打造行业一流的工程建设与综合服务集团”。合并重组后,北京建工集团形成了更加完备的产业链条。工程建设主业涵盖房屋工程、市政公用工程、道路桥梁工程等各工程总承包领域,房地产开发主业坚持特色发展,节能环保产业、科研设计咨询服务业多元化产业格局竞争力持续提升。形成了以投资为引擎,带动工程建设主业向高端升级、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引领集团转型的发展新动力;形成了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、做优增量并举的经济结构调整方式。已经在同行业企业中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,实现了从产业单一的工程施工企业向提供以“绿色+智慧”为特色的城市综合建设服务的新型企业的转变。

北京建工集团的企业宗旨是“建楼育人”,培养了以李瑞环、张百发为代表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劳模和青年突击队的杰出代表,以及一大批行业专家人才,推动了行业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。

目前,管理参控股企业近457家,其中北京市政路桥集团有限公司等二级公司60家,三级公司164家、四级公司78家,其中控股上市公司0家。集团公司总部设置了办公室、董事会办公室、党委工作部、公关宣传部、派出监事管理办公室、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、市场营销部、投资管理部、协同发展部、安全管理部、施工管理部、质量管理部、科学技术管理部、商务部、财务部、审计部、内部银行(资金管理中心)、法律事务部、人力资源部、信息管理部、资产管理部、党委巡察办、行政保卫部、工会等24个职能部室。

北京建工集团是一家跨行业、跨所有制、跨地区、跨国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,年新签合同额逾1700亿元,年营业收入近千亿元。集团的经营地域遍布中国国内以及世界各地,京外和境外市场份额占比过半。工程遍布国内30多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、港澳地区,在全球28个国家(地区)设立区域分公司或办事机构。
北京建工集团始终在国家和首都建设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,在国内外建设了一批标志性经典建筑,包括:长安街沿线80%的现代建筑,北京二环、三环、四环、五环、六环等北京城市骨干道路,60%以上的北京亚运工程,29项北京奥运及配套工程,几乎全部的外国驻华使馆,以及诸多城市和地区的地标性建筑。代表作包括天安门广场建筑群、北京东方广场、首都机场3号航线楼、京台高速公路、上海SK大厦、坦桑尼亚国家体育场、英国曼彻斯特空港城、多项国际供水工程等。北京城市副中心、北京大兴国际机场、北京西直门桥、南水北调盾构隧道等项目均代表了中国乃至世界最高建筑标准。累计获得百项鲁班奖、56项詹天佑奖、75项国家优质工程奖。北京建工集团在同行业内获奖数量之多、级别之高,位居北京第一,中国前列。

【 项目内容 】

本项目利用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物联网、GIS、BIM等技术,开发数据、运行、资产、运维、运营等公司级服务中心,以及综合监控、智能运维、应急指挥、资产管理、安全管理、经营管理等项目级管理子系统,构建“管理可视化、维检自动化、应急智能化、数据标准化、分析全局化、管控精准化”的综合管廊智能化管控体系,全面提升地下空间智能化水平和运营管理效率。通过管廊主数据、模型、数据库等数据资源建设,为高效的业务流转、数据共享和决策支持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。通过对综合管廊所有要素建模并将其数据植入到系统中,在三维场景真实再现综合管廊。将管廊积水识别系统、风机监测系统、UPS蓄电池智能监测系统等智能应用集成,对于保障首都地下生命线韧性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。

【 实现目标 】

通过本项目建设,建设城市副中心地下管廊管线一体化智慧监管平台,实现对城市副中心地下管线和综合管廊规划、建设和运营的综合协调管理和监督管理,贯彻落实以城市安全运行为根本,以地下管线管廊运营安全保障为目标,以综合协调管理为手段,实现管廊管线统筹规划、运营监管、统一协调、应急协调、安全督导的全生命周期监管。

建设主体:建元未来城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

【 技术产品需求 】

(1)通过构建先进合理的综合管廊管线智慧监管平台,厘清政企责权利,明确政企工作边界,为通州区城管委统筹监管,消除信息孤岛,提供决策支撑,建立健全地下管廊管线统一监管机制,形成面向全区管廊、管线监督管理的一体化、全面化、综合化、智能化和高效化,实现综合管廊和地下管线的全生命周期管理,对综合管廊运营单位的全面监控与考核管理,以及对管廊管线应急事件的动态跟踪与综合协调管理。

(2)大范围线型工程精细化建模与实时渲染技术。通过对管廊进行全覆盖激光扫描和全景拍摄,结合竣工图纸,构建管廊本体、附属设施及监控中心相关设施设备模型,搭建厘米级构件级管廊BIM,使无论模型精度、几何表达精度还是信息深度,满足运维应用需求,实现管廊“数字孪生体”,同时采用模型轻量化技术,确保轻量化数据压缩率不低于50%,轻量化数据不存在结构丢失,轻量化数据纹理显示正常,无马赛克,轻量化数据LOD分级清晰,确保系统运行效率和显示效果。综合运用层次细节(Level Of Detail,简称LOD)、可见性裁剪、自适应的管线渲染等实时渲染技术,在不影响三维视觉效果的条件下,提高管廊及周边环境的图形绘制效率。在三维显示过程中,采用了基于数据分页的动态调度策略、与视点相关的地形简化和基于多线程的渐进描绘,并对模型数据、管线数据、地景数据等进行了多级缓存,有效提高程序运行效率,降低了客户端对服务器端物理数据源访问的频次,提高系统运行性能,助力实现管廊管线宏微观、二三维一体化管理。从而实现管廊管线运营态势分析和全息可视化,以利于政府层面管理者快速高效、直观形象的掌握全区管线管廊运营情况,及时做出宏观决策和处置意见,确保城市运行和民生生活的安全可控。

(3)通过研发管廊物联网平台,对管廊多系统进行融合组态与集成管控,增强对管廊环境、运行、行为的时空融合与协同感知,通过提炼分析关键监控指标及动态关联计算,实现管廊运行体征快速研判和一屏展现

(4)设备与环境安全风险监测与诊断关键技术。基于深度学习的管廊积水识别系统,构建管廊积水识别模型,识别准确率≥85%,部署于高性能GPU服务器时,实现双路管廊积水实时识别,且识别效率≥25fps;通过风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,辅助判定、分析风机故障,提供管廊风机的故障诊断报告。通过积累现场运行数据集,建立管廊风机智能诊断模型,准确率可达90%以上;通过建立管廊UPS蓄电池智能监测系统,对UPS站点、电池组、电池进行在线监测温度、湿度、电压、电流、寿命等参数,建立深度学习模型,提升设备健康状况判断能力,确定电池管理方向,不仅可以降低电池现场维护成本,减少外委检测费用,电池维护得当,还可延长电池寿命2-4年。通过以上多源数据融合监控+AI赋能,取代一部分人工巡检。实现管廊内积水、风机故障、UPS蓄电池状态在监控中心的统一实时监测,发现问题再现场勘查,大幅降低人员入廊时间和频次,减少90%以上人工巡检次数及工序,有效降低管廊能耗,节省人员成本。







项目联系人: 杨洋

联系方式: 1860004776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