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慧供热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

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(简称“京能集团”)前身是北京国际电力开发投资公司,成立于1993年,随后2004年与北京市综合投资公司重组、2011年与北京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组、2014年与北京京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合并重组。京能集团是以“电力生产和供应,热力生产和供应,煤炭生产和销售,房地产开发经营、物业管理”为主营业务的综合性能源服务集团,是北京市国资委管理的国有独资企业,注册资本220.81亿元人民币。

经历多年的健康发展,集团资产质量稳步向好,盈利能力显著提高,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。2020年,集团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307位,中国服务企业500强排名第117位。截至2020年12月,集团资产规模达到3286亿元,净资产1171亿元,使国有资本放大和保值增值取得显著成效。“十三五”期间累计创造利润225.59亿元,盈利水平长期稳居北京市属企业前列,为国家、北京及投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。集团控股京能清洁能源(00579.HK)、京能电力(600578.SH)、昊华能源(601101.SH)、京能置业(600791.SH)、京能国际(00686.HK)五家上市公司。

经过多年的资本积累和资产整合,集团形成了煤、电、热一体化的大能源格局,主要业务涵盖电力能源、热力供应、煤炭经营、地产置业、节能环保和金融证券、健康文旅等多个板块。集团控股电力装机容量超过31532.73MW,在建电力项目装机容量超过5940.52MW;集团拥有亚洲最大的供热管网,供热面积约5.08亿平方米;集团煤炭产能达1350万吨/年;房地产开复工面积148.02万平方米。
集团投资区域遍及国内25个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,并积极向海外市场拓展。旗下上市公司京能清洁能源(00579.HK)控股澳大利亚Gullen Range(165.5MW)风电项目;旗下上市公司昊华能源(601101.SH)是非洲煤业第一大股东;集团在北美地区成立办事机构,负责拓展油气资源项目。

面向未来,京能集团继续围绕“四个中心”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,实施“能源为主、适度多元、产融结合、协同发展”的业务组合战略,实施“立足首都、依托京津冀、拓展全国、走向世界”的空间布局战略,努力提升综合实力,努力提升服务首都发展能力,努力提升绿色发展水平,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,努力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,着力建设成为管理模式先进、盈利能力稳健、人才队伍精干、绿色安全高效,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一流首都综合能源服务集团。

【 项目内容 】

本项目着力解决供热行业复杂系统的参数识别、工况分析、优化决策等关键问题,基于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视频分析等技术,将人的相关运行经验和知识转移到智能决策系统中,形成自学习、自感知、自适应、自控制的智能系统。供热企业利用智慧供热平台,实现供热系统的智能调度、智能调节、智能控制、智能诊断、智能维护、智能管理及智能服务。

【 实现目标 】

根据公司2022年供热面积、供热单位边际贡献、历年平均单位面积热耗等相关数据,按照热耗指标降低1%~2%、水耗指标降低8%~10%、电耗指标降低10%~15%进行保守估算,项目整体建成后将大大降低供热企业生产运营成本。智能供热项目实施后,集团内供热企业热力站基本实现无人值守,供热企业实现90%自助收费、报修、电子发票等自助业务,进一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。同时,还能够更广泛提升基层热力企业管理、监督、维护和检修效率,提升二级单位精准管控水平,实现集团公司对供热板块的在线统筹、精益管理,涵盖能效对标考核、经营查评、技术监督等业务。未来,在完成推广阶段成效的基础上,充分整合集团京内、京外热用户资源信息,在供热故障报修、热费缴纳、客户投诉等方面实现智能化、数字化服务,为广大客户提供更高质便捷的服务。

建设主体:北京京能热力股份有限公司

【 技术产品需求 】

(1)物联网技术。采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监测和管理系统,对热源的温度、湿度、压力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调节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,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。

(2)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。通过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,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深入分析,预测未来的能源需求,实现精准供热。同时也可以实现对自动化设备运行健康情况进行预测,杜绝供热期间因设备原因导致临时停暖或供暖不足情况发生。

(3)控制技术和调度算法。采用先进的控制技术和调度算法,实现对供热系统的智能化控制和调度。采用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技术,根据实时的室外温度和室内温度,自动调节热源输出,以保证室内舒适度。同时,也可以采用基于云计算的智能调度系统,根据实时能源需求和供应情况,合理调度各类热源进行输出,达到能源最优分配效果。负荷预测精度≥95%;设备控制精度误差≤2%;温度测量精度≤0.2℃。

(4)视频分析技术。采用基于视频分析的技术,对热源区域进行实时监控,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警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。

(5)故障预测预防技术。需采用基于移动应用的管理平台,实现远程监控和管理,也可以采用基于机器学习的故障预测和预防技术,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,同时要求系统可靠性≥99%。

(6)图像识别技术。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对不安全事件进行识别,可向智慧供热平台自动发出报警,经过设定延时或立即启动安全预警,并及时联动监控视频图像、录像。要求智能算法种类不应少于25种,必须包含人脸识别、安全帽、反光服、人员倒地、水淹、火灾以及必要的行为识别等算法,且识别精度≥95%。







项目联系人: 柳玉宾

联系方式: 13426285685